文峰區力源戶外展示用品部
手 機:18624881196
電 話:0372-5929681
聯系人:牛經理
傳 真:0372-5972985
郵 箱:nyxhx@163.com
Q Q:731081992 15663361
網 址:www.aaram.net
地 址:安陽市彰德路90號
很多人不太了解白事,不知道為何殯葬方面的事情會被稱作為白事。白事的說法,有著悠久的歷史。
早在商周時期,殯葬方面的禮儀已經很完善了。對如何著裝方面,如何披麻戴孝方面都有要求,但尚未注重對衣著顏色的選擇,穿衣都隨當時人的習慣情況。
白事靈棚→更多靈棚圖片
在白天由于晚輩人要戴頭箍孝帽,穿白衣白褲,縫白鞋,滿身白色,“白為素,素為凈,凈為純,純為真。披麻戴孝是要表示對長輩人的一片至純至真的孝心”,因此顏色都是白事為主體,。
然而,其實,喪禮上穿白衣,并非是受某地民俗影響,或是民間約定俗成的習慣,其形成居然還大有來頭,這得從商末周初說起。在主流歷史中,商朝末代國君王帝辛是個殘暴昏庸的君主,任用小人,沉迷酒色,把國家搞得烏煙瘴氣。實際上,真正的商紂王并非如此不堪,相反,他其實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。
唐代經學家孔穎達在《儀禮·喪服》疏中對這種喪服制度的形成作過這樣的表述:“黃帝之時,樸略尚質,行心喪之禮,終身不變”,“唐虞之日,淳樸漸虧,雖行心喪,更以三年為限”,“三王以降,澆偽漸起,故制喪服,以表哀情”。其中雖有后世儒家的涂飾之詞,但指出喪服制度的形成是在已經進入階級社會的三王(夏禹、商湯、周文王)以降的世代,并且經過了一個長期的過程,則大致不誤。喪服一詞,早見于《書·康王之誥》,這篇西周前期的文獻提到成王去世,其子康王繼位,在即位典禮上,康王穿著王者的服飾,麻冕黼裳,接受諸侯群臣的朝賀。典禮完畢,“王釋冕,反(返)喪服”,按照制度為父親服喪。周承殷制,西周的喪服制度可能是繼承了殷人的某些遺規而有所發展,特別在別親疏,分嫡庶,強調等級層次方面作了較大的改革,使之與嚴密的宗法制度相配合。春秋時期,雖然各諸侯國的情況不盡一致,但總的趨向是喪服制度更加細密完整,與宗法制度的關系更加密不可分。
到了秦朝時期,國家崇尚黑色,所以殯葬方面使用的顏色都為黑色的。參加喪禮方面的人都皆以著黑衣為主。到了漢朝時期,因為不讓著黑衣,又改回了白衣祭奠。
白事靈棚→更多靈棚圖片
因此,人死了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扯白布,然后四周鄰居街坊,關系不賴的婦女們,三個一群,兩個一伙的到了喪主家,幫忙縫制孝帽,白鞋。
還有死者的子女們出殯的時候,要在腰間系麻繩,系的不能太緊,太緊了日子過得緊巴,也不能打結,就是蓬蓬松松的系在腰間,出門的時候,旁邊駕著的人要解開扔掉。
早些年,人們浪費鋪張,服重孝,尤其是女的,關系近的,好比子女甥侄女等等,要穿白單褲,箍白手巾,現在提倡兇事簡辦,鄰村張各莊除了子女,戴孝帽,箍頭箍外,別的支屬送殯的一律胳膊上戴袖章,黑布上一個白色的孝字。
當然,孝帽也是有區別的,死者子女的,孝帽上綴著兩朵棉花,頭箍上也綴棉花,鞋是白布包縫的,腰里也要系上一條白帶,稱為大包,這些外甥和侄子們都要系上。
實在,老輩人講活著不見人,死了一大群,披麻戴孝只是一個形式,對父母至真至純的孝順才是實其實在的內容。
產品咨詢電話:18624881196(微信同號)!